一、核心内河港口
万象港(Vientiane Port)
地位:老挝最大内河港口,位于首都万象湄公河沿岸,年吞吐能力约100万吨,承担全国主要散杂货、集装箱及客货滚装运输功能。
功能: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,2004年投入使用,连接湄公河航道,辐射泰国、越南等邻国市场,是中老经济走廊的物流节点。
巴色港(Pakse Port)
区位:位于老挝南部巴色市,湄公河重要支点,以农业和矿产出口为主,年设计吞吐能力50万吨。
贸易结构:主导咖啡、橡胶等农产品及锡矿运输,配套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。
琅勃拉邦港(Luang Prabang Port)
特色:老挝第二大港口,以旅游和区域贸易为核心,服务湄公河沿岸观光航线,2020年后升级为多功能码头。
二、其他重要港口
博特港(Boten Port):中老边境货运枢纽,连接中国云南磨憨口岸,通过公路网络实现跨境陆水联运。
沙湾拿吉港(Savannakhet Port):湄公河中游贸易节点,处理越南与泰国过境货物,仓储设施有限但区位优势显著。
塔纳伦港(Thanaleng Port):万象近郊新兴物流中心,配备保税仓储和电子通关系统,强化区域中转能力。
三、港口体系特点
地理分布:
湄公河主干道(万象、巴色、琅勃拉邦):内河运输核心区,通过湄公河连接东南亚多国市场。
边境枢纽(博特港):陆水联运节点,支撑中老跨境贸易。
贸易限制:
因老挝为内陆国,港口均为内河港口,缺乏直接出海口,依赖湄公河与邻国港口(如越南胡志明港)衔接。
湄公河部分河段仅雨季可通航万吨级船舶,旱季需依赖小型驳船。
国际合作:万象港、巴色港等由中国企业承建或升级,推动中老“一带一路”物流网络建设。
以上港口构成老挝“湄公河经济带”的核心物流网络,支撑其农产品、矿产及跨境贸易发展。